关灯
护眼
字体:

道教门派续三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征。玄教虽是由龙虎宗分衍出来的一个支派,但却自成体系,对龙虎宗天师有丰当大的独立性,即它的的教务真接受命于玄教大宗师,而不直接受命于龙虎山上清宫和天师府。玄教之信仰和所习方术,呈杂采兼收特点。除主要承传天师龙虎宗之符箓、咒术外,兼习神霄、清微、天心雷法,也兼习内丹术。在道教理论上的建树很少,仅吴全节所著《灵宝玉鉴》,现尚存于《道藏》。玄教存在的时间虽不长(至元亡而解体),但它却对诸符箓派合为一个大派正一道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。一方面,玄教大宗师长期居住大都崇真万寿宫,有如江南道教首领历代天师在京的常驻代表(历代天师除被诏命去京师外,常年居龙虎山),江南众多道派的不少事务,往往是通过玄教大宗师解决(有些须请示天师)。玄教大宗师对于沟通江南道教与元室的关系,沟通道教各派之间的关系,加强各派的团结,促进正一道的形成,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另一方面,玄教组织的发展,又大大增强了龙虎宗的力量,为正一道的形成,作了必要的组织准备。

    新武当派:清微派支派。由元代武当山道士张守清开创。据 元程巨夫《均州武当山万寿宫碑》,张守清,名洞渊,号月峡叟,峡州宜都(今湖北宜昌宜都县)人。幼习举子业,长作小吏。至元二十一年(1284),年三十一,去武当山出家,拜本山道士鲁洞元(曾参访全真道尹志平)为师。洞云死后,率领道士修道路,建宫观,开荒种地,颇多建树。某年,又从本山道士张道贵、叶云莱、刘道明等学清微法,得黄舜申之传,其后,道名远著,门徒众多。元武宗至大三年(1310),皇太后闻其道行,遣使命建金箓醮,并征至阙,赐所建宫名天下一真庆万寿宫。元仁宗皇庆元年、二年,京师干旱,诏命祷雨,屡有应验。延祐元年(1314),授“体玄妙应太和真人”。张守清承传全真、清微、正一诸派之学,既通经章符箓,清微雷法,又谙内炼丹道,而以承传清微法为主,是元初黄舜申清微派北传一系的重要传人。清微派道书《清微神烈秘法》卷上所列《师派》,在黄舜申之后,即有“清微冲道使叶云莱,清微冲和使张道贵,冲元雷使张守清,紫玄散吏张守一。”清微派明初重要传人赵宜真云:“近世如洞渊张真人(张守清),化行四海,独露孤峰,止以爱将神烈一阶授之学士,至于诸阶雷奥,与夫炼度奏章等法,虽间有得之者,亦鲜究其旨。”(《道法会元》卷五《清微符章经道》序)证明张守清对清微雷法颇多创造。故张守清之道派又可称为武当清微派。据《大岳太和山志》等载,该派是按“守道明仁德,……字派传代的。这一字谱与《诸真宗派总薄》所载之第三七“天师张真人正一派”、第七十“萨真君西河派”字派基本相同;其后四句又与第三七“龙虎山正乙门下天师清微派”字派基本相同。这种巧合,是这些道派与武当有某种历史渊源,抑或仅是借用新武当派之派字?尚难判定。

    全真道:又称全真教,或全真派。为金代北方兴起的三个新道派之一。创始人王囗(1112—1170)。据《全真教主碑》等载,王囗,号重阳陕西咸阳人。家世豪族。早年为儒生,曾中金熙宗武举(或云未中),作过小吏。后遗世隐居。金正隆四年(1159),声言在甘河镇遇仙,得受金丹口诀。从此弃儒为道,开始创教。于终南山南时村掘地为穴,名“活死人墓”,在其中修道两年多。大定三年(1163),毁掉活死人墓,去刘蒋村结庐居住,边修行边传教。大定七年(1167)。烧毁庵堂,前往山东传教。先后收徒马钰、谭处端、刘处玄、丘处机、王处一、郝大通、孙不二等七人(后人称“北七真”)又先后在文登、宁海、福山、登州(今蓬莱)、莱州(今掖县),建立三教七宝会、三教金莲会、三教三光会、三教玉华会、三教平等会。至此,全真道正式建成。因王囗在宁海(今牟平)自题所居庵为全真堂,故世以全真名其教。大定九年(1169),王囗率四徒西返终南,于途中患病,次年逝世。全真道是后期道教中最大的派别之一,较之旧道教有显著特点:(一)三教合一思想比较突出。如王囗在山东所创之五会皆以“三教”二字冠首;规定以三教之经书《道德经》、《般若心经》、《孝经》为全真道士必修的经典。他和七弟子的诗文中,三教合一言论更是俯拾皆是。如“儒门释户道相通,三教从来一祖风”,“天下无二道,圣人不两心”,“教虽分三,道则唯一”等等。尤以融合佛教禅宗理论最为突出。马钰《神光灿》:“禅为宗,道为祖”,清初全真道士柳守元《玄言正旨序》:玄宗(指全真道)“与禅宗实为相近”。(二)教义中,出世思想十分浓厚。在王囗和七弟子诗文中,极力贬斥人生之价值,宣扬人生是“苦海”,家庭是“牢狱”、“火宅”,夫妻恩爱为“金枷玉锁”,劝人捐妻舍子,“跳出樊笼”,看破功名富贵,学道炼丹,以离“苦海”。(三)在成仙信仰和修炼理论上,一返旧道肉身不死、即身成仙的追求,只追求“阳神”、“真性”不死。认为人之**是要死的,只有人的精神才能不死。王囗《金关玉锁诀》:“唯一灵是真,肉身四大是假,”《立教十五论》:“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,大愚不达道理也。”刘处玄《至真语录》:“万形至其百年则身死,其性不死也。……阴阳之外则其神不死也。”因此在内丹修炼理论上,与道教南宗相反,主张先性后命,以性兼命。以澄心遣欲为真功,以明心见性为首务。(四)在修炼方法上,主内丹修炼,不尚符箓,形成独具特色的内丹理论。在教制教规上,规定道士心须出家住道观,不许蓄妻室。为了约束道士言行,制定各项清规戒律,督促道众严格遵守。这些皆与正一道有很大区别。全真道在金代的发展有限,至蒙元前期,以成吉思汗之召见、宠遇丘处机为契机,在丘处机及其弟子们的推动下,全真道发展至鼎盛。当时全真道宫观遍布北方各省区,“虽十室之邑,必有一席之奉”。此鼎盛局面,自丘处机起,历经尹志平、李志常两任掌教,大约三十年。至元宪宗五年(1255),佛道《化胡经》之争起,元室袒佛,全真道败北。此后元室下令焚毁除《道德经》之外的一切道经,全真教遭受沉重打击,全真道鼎盛局面因之结束。故在张志敬、王志坦、祁志诚、张志仙几任掌教中,处境都较困难。又经历约三十年,元成宗即位,驰焚经之禁,全真道获得正常发展。元世祖至元十三年(1276)平定江南,全国统一。此后,原同源异流而分传于金与南宋的全真道和道教南宗,逐渐认同、融合,至元代中后期,二宗合并的条件渐趋成熟。在南宗道士陈致虚等人的推动下,二宗经过对祖师宗祀的调整,南宗最后并入全真道。合并后的全真道遂成为更大的道派,而与正一道分统天下道教。明代皇室对佛、道采取抑制、约束政策,对道教正一派有所崇奉,对全真道支持较少,全真道自此进和衰落时期。金元时期形成的统一领导核心(以北京白云观为基地)顿然解体。在此情势下,统一的全真道渐次分解成诸多小支派。主要的有“七真派”,即宗祖马钰的遇仙派,宗祖谭处端的南无派,宗祖刘处玄的随山派,宗祖丘处机的龙门派,宗祖王处一的嵛山派,宗祖郝大通的华山派,宗祖孙不二的清静派等。另外,又有一些全真道士分别组成“五祖派”,即宗祖王玄甫的少阳派,宗祖钟离权的正阳派,宗祖吕洞宾的纯阳派,宗祖刘海蟾的刘祖派,宗祖王囗的重阳派。如此众多的全真支派出现,并不表示全真道的兴旺发达,恰好反映它的衰落。它们的形成时间,最早在明代中后期,多数在明后。在明清道教衰落时期,只有龙门派因王常月的阐扬,曾经在清初一度“中兴”,其余各派,大都衰落不振。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